培姓氏怎么读?培姓是少数民族吗

admin 18 0

日前发出“栽”姓后,有好友提出,那有没有“培”姓?“培”姓有的,今我就说说此姓。

“培”字古音读有“péi”“bèi”或“pǒu”之异,但见为姓氏,其姓今见多见读作“péi”音;其姓似或出于古时得到封地的官族后,有以其族田地培增故而“以事为氏”分传为“培”姓,但其姓亦或有出于古“倍国”后传异而来、以及或与“陪”字相通假而互传异为姓;今满、彝、怒族也见传有“培”姓。

按“培”字之本义,当是指给植物或墙基、河流堤岸等增土加厚,加固,其字亦引申指加封土地、封赐、增添、增益、增加、扶助等,故亦见有诸如培植、培敦、栽培、培土、垒培、培育、培养、培训等义及组词。

《说文》称:“培,敦(厚、垒土增厚)土田山川也,(其字)从‘土’、‘㕻’声”。段玉裁注称:《左传》引祝鮀曰“分鲁土田倍敦”(事见“定公四年”,当时周公旦于平定“武庚”及“三监”之乱后,以周成王名义将所获的土地、各类战利品以及俘获的“殷民六族”“殷民七族”“怀姓九宗”等,分赐给鲁公伯禽、卫康叔及唐叔虞三国,其中分赐给周公旦长子伯禽的土地倍加丰厚,即将鲁国周边的诸如“祝、宗、卜、史”等族土地,皆封赐于其作为附庸);《释文》曰“倍,本亦作‘培’(其二字本通用)”,许氏此说“培”是矣,《左传》杜预注曰“倍,增也、敦厚也”;故“加厚”曰“培敦”,“培”字亦引申为凡“裨补”之称;“培”字音读“蒲回切”。

而上述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所载的“封赐土田”于鲁公伯禽事,亦见于《诗·鲁颂·閟宫》,是见载作“锡(古通‘赐’字)之山川土田附庸”,又见于《诗·大雅·江汉》中则载为“告于文人(指祭告有文德的先祖)、锡山土田”。《诗毛传》注曰:“诸侯有大功德(指当时鲁公伯禽、卫康叔、唐叔虞等在这次平叛过程中立有大功,故)赐之名山、土田、附庸”;而《诗·鲁颂笺》则称:“策命伯禽,使为君于东(指策封鲁公伯禽为东地之君),加赐之以山川土田及‘附庸’(指将其国周边的多支东夷族小国之地,皆加封给其作为附庸国)”。

据此可知,古者“培”字有“培敦”“增厚”之义,而“培敦”实亦“封建”(即封赐山川土田等以“增厚”其族)之代名词。故疑“培”氏之出,当与早期这类“封赐土地”有关;当然,诸如上述鲁公伯禽及卫康叔、唐叔虞之“封建”,其人本身贵为“诸侯国”之君,于后皆见“以封国名为氏”,但这些诸侯之族在获得大量山川土地后,或分出其中一部分赐给家族中的庶出子弟之族等,以“增厚”他们的采田面积范围,则这些族中,或有以受益于“培敦”、故或有感戴其举而分族传承为“培”氏。

又,“培”字古通“倍”字。例如,上引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所载赐封鲁公伯禽之“土田倍敦”,杜预注称其“倍”是指“增也、敦厚也”;故亦即“培敦”,其二者皆指增封加厚其土地。古时见传有“倍”氏,其人之族据说是出于上古东夷族酋首“少昊”族之后所传“倍戈”国之后;据此,则疑这一古“倍国”之后或有“以国名为氏”而传异为“培”姓(另参“说说‘倍’姓”)。

而“培”字古时亦见通作“陪”字。据《康熙字典》称:《释文》曰“陪,本又作‘培’(字)”,《玉篇》云“陪,加也”。据此,则可知“培”“陪”二字皆有“加厚”“增厚”之义。古时见传有“陪”氏,其氏或是出于古时某些“陪臣”族之后;故疑“陪”氏在传承过程中,由于其字与“培”是为“音同形义皆近”之通假字、故疑其二者或有相互传异为姓的可能(另参“说说‘倍’姓”)。

另,“培”氏于旧时诸姓氏书无载,但现见有此姓,见载于《新编千家姓》《中国姓氏大辞典》及台湾《中华姓府》等中。《中国姓氏大辞典》称:“培”氏亦或出自“因载培受惠以为姓”。

其他民族,满、彝、怒族也见有“培”姓。清时满洲八旗见有“培佳”氏之部氏名,又四川凉山彝族家支(其人一种以“父子连名制”形式所传承的血缘家族)见有“培合”氏等分支族名,故疑满族及彝族之“培”姓,或是由其人这类“部氏名”或“家支名”之音改传为汉姓而来。

今“培”姓人口约近万,较多见于山西、河北之地,其他则于河南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黑龙江、陕西、四川、湖南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云南、北京、天津等省市的部分地区也有见。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